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比起浓妆艳抹仿古建筑,天水南宅子为中国罕见,400年仍不变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1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天来到天水,发现西北的雪已经下过好几场,青砖灰瓦之上还覆盖着些许积雪,时光又偷偷溜去一年光景,但历史的再一次沉淀,令所有古建筑变得更具有底蕴和价值。
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迄今有400多年,与它隔街相望的即是北宅子,年代一样,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是为父子,二人均是明代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虽然只匆忙转了转其中的南宅子,却足够发现西北文化特色与传统的中国民宅之间的结合。
南宅子的大门正好对着喧嚣的街道,车辆人流来往不息,在这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中,400多年前的明代建筑仍保持原样。
进入宅子内,发现这是属于典型的四合院形式构建,这种建筑构建在北方、西北一带都较为常见。最有名的要属北京的四合院,单是经济价值已不可想象。
但南宅子的四合院构建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这里除了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南宅子的主人是为在朝官员,因此整座建筑从里里外外看起来都比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这从中国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又体现出浓厚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屋柱的规格,斗拱的形制,鸱尾蹲兽的造型均可得到证实。
南宅子前院正屋面阔五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木梁架上承五根檩子,俗称五架梁,屋檐下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这种构建在普通民居中一般是很少见的。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房屋上的柱头、栏额和雀替上的雕饰既不同于江南徽派民居的精细,也不同于富商居所的流俗,不论经历多少岁月磨蚀,脱俗与沉稳的气蕴十分符合西北环境,也反映出西北人文的粗犷而又圆润,是属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
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看看北宅子,但胡氏古建筑群在今天看来保留完好,实际上也是艰难地走过了400多年的蹉跎岁月,它经历过辉煌,也难逃悲哀与衰落。透过历史风尘, 南宅子是一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它是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自身又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无言的历史。
即便冬雪在西北不像南方充满诗情画意,但瑞雪下的古宅子,在具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天水市中,仍会迎来春日灿烂。比起曾经见过的一些拆毁后建的仿古建筑,发现甘肃这边的古建筑不仅是被历史所眷顾,也被这里的人文所保护。
就以这南宅子为例,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有些建筑在修旧如旧并且尊重历史的情况下,令后人完完全全看到400多年前古人起居的真实场景。这在全国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
也许是我个人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论建筑还是民俗或其他,每当看到这些从过去一直“活”到现在的古迹,倍感欣慰的同时也略有无奈。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都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只要能赚一分一毫,不问历史就挤眉弄眼,招摇过市。尤其是那些最具有影响力的名城、名镇、名街甚至名人、名著等等都难逃悲哀。
而像南宅子这样的古民居建筑,能够保护如此完好的并不多见,虽然我不懂古建筑设计,但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是从建筑、民俗、名著甚至是古墓、随葬品等等都可以体现,而这些都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沉淀。即便现代文明发展迅速,但不要忘了,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哪来现代文明的发展?
不禁想起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说过的这么一段话:“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5 11:15 , Processed in 1.933630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