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读中学的时,就曾被课本中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打动。短短1500字的文章,当时几乎能全文背诵下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知道了在江苏南京有个浦口火车站。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似乎永远镌刻在这个车站。 江苏南京,被万里长江一分为二。历史的原因,长江以南的部分是市中心,经济比较发达,而以北江地区相对薄弱。但地处江北的浦口除外,因为那里建有南京最早的火车站,并以此带动了车站地区的港口、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行业。如今,浦口车站所在的江北地区,已经变成国家级开发区了。 说起浦口车站的历史,有点辛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当时的清政府分别向英国、德国银团借款980万英镑,于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从天津至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1911年铁路筑成,第二年,横跨黄河的铁路桥也落成,至此,津浦铁路全线通车。 历时四年建成的津浦铁路,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地段),南至长江边上的南京浦口。全长1009公里。当时全线共设有85个站点,以哪个年代火车时速在30至40公里计算,从天津至南京浦口,中间不靠站的话,也得开上26个小时之多。然而,它毕竟是一条南北的大动脉,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作为津浦线最南端的终点站“浦口车站”,其站点建设以及辅助设施,是在津浦线通车的两年后,才得以全部交付使用。作为当年国内最长的铁路线,从北方来南方,或者从南方去到北方,均要从南京浦口车站转驳。在浦口下了火车,再从站前的轮渡码头坐船去江南,反过来也是如此,因为当年长江上还没有铁路大桥。 朱自清是1925年在浦口乘坐火车,前往北京上大学的。这一次离开南京,他的父亲执意去车站送行,并爬下车站的月台,给朱自清买来几只橘子,好让他在路上慢慢吃。父亲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感动了读这片散文的每一个人。“背影”,也成为浦口车站的代名词。 在浦口车站兴盛的年代里,曾有多少人在这个车站内离别相聚,也有多少人在这个车站迎来送往,浦口车站,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这座老式的英式建筑,风雨百年中,还曾停放过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抗战时期,曾遭日军的烧毁;南京解放前夕,我解放军的军列,便是停靠在浦口车站,然后渡江进入南京城的。 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堪称是最完整的“百年车站”。房屋顶是青灰色的机平瓦,外立面是土黄色的水泥砂浆粉刷,具有类似“小二楼别墅”的形制。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则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1968年,临近浦口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浦口车站的铁路客运业务便告一段落。1985年时,浦口车站曾一度又恢复了客运业务,但九年后,客运终于再次停摆。这次停运之后,浦口车站仅留下少许货运列车停靠。目前货运也不见踪影了,车站内原先的站房、起吊工具也早已荒废。高铁的开通,已将从南京至北京的时间缩短至三个多小时。 现在人们去到浦口车站,依然能见到广场上那座米黄色的三层楼老站房。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房子,昔日里用作候车大厅及办公房,现已被彻底封闭,外人严禁入内。站前广场的一侧,有一条拱形雨廊,宽约有四五米,长度约有百米,这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式雨廊建筑,目的是让出站或进站的客人,通过雨廊,可以直接进入江边的轮渡码头或车站内部。 从候车大厅的一侧,可以进入到车站的站台。站台的面积非常大,分左右两个站道,中间建有单柱伞形长廊,长度在一公里之多,这便是昔日旅客上下列车的月台。站台的中央,还遗留着几处饮水池,方便乘车的客人洗漱。月台的地面是用水泥浇筑的,一百多年来,人们的行走,已经让水泥地面泛起了褶皱。 围绕着车站站道的两边,分别是简易的宿舍楼和货物行李房。低矮的墙面上,依稀能见到“严禁烟火”的字样。只是大多数货物行李房均已变成无人看管的废弃房屋,冬日的残阳照在发黄的墙上,看上去有点沧桑。 按照规划,浦口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将打造成一处具有民国风的历史街区,据说在2020年时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只是现今人们已无法进入车站内部参观,偶尔会有影视剧剧组前来拍摄。冬日里,整个车站静悄悄的,犹如一处长江边上的“背影”。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