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现代文学] 《麦琪的礼物》(全本)作者:欧·亨利【TXT】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3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7-3-19 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琪的礼物》(也叫《圣诞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德拉将一头长发卖掉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了表链,而丈夫吉姆却卖掉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的梳子。悲剧式的情节让特定时代背景下夫妻之间的爱更加深刻。
       圣诞节前,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礼物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创作背景
     《麦琪的礼物》创作背景之一是作者欧·亨利的生存环境。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母,15岁即浪迹社会,做过药房小伙计、牧场放羊工、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银行出纳员。1896年,他所供职的银行发现现金短缺,传讯欧·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难辩,被迫离家出逃,改名换姓,去拉丁美洲避难,历经艰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出狱后,他来到纽约,经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贫民窑和下等剧院。
  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独自一人在社会中闯荡使年幼的欧·亨利过早体会到了生活得不易与艰辛。在底层社会的他不仅要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而且上层社会的剥夺与压榨更让他生活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纽约四百多万贫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的阶层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也是欧·亨利的个人写照。
     《麦琪的礼物》另一创作背景是作者欧·亨利缅怀与纪念他的爱妻阿索尔·艾斯帝斯。
艾斯帝斯酷爱文学创作,宽厚善良,温文尔雅,乐观开朗,并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个晚上,波特(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先下手为强,以与强抢民女差不多的方式与艾斯帝斯结了婚,婚后二人感情不错,但由于贫困的折磨,艾斯帝斯变得体弱多病。女儿出生后,她又重病了一个多月,差点丧命。面对困境,波特无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养在岳父家。无奈祸不单行,1896年,波特所在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因是出纳而被怀疑,为了避免受审,波特只身离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浪迹他乡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后,便不顾一切赶回家来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经与他永别了。
        在清贫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甜蜜生活,而当她病危时,自己却不在她身边。这一切不能不使欧·亨利愧疚万分。正是这种愧疚促使欧·亨利有了《麦琪的礼物》缅怀爱妻这一创作动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麦琪的礼物》中找到一些印迹。文中作者对德拉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对杰姆却惜墨如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姆的爱情是主动的,外露的,所以应该详写,而德拉的爱情是被动的,含蓄的,所以应该略写,但作家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东西使作家这样写呢?我认为这便是作家创作的最内在动因——把缅怀爱妻的感情隐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样善良、纯情、聪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或者说解脱自己内疚的负罪感。
       这种怀念的情怀在欧·亨利的诸多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如《爱的牺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挚、爱情坚贞,实际上就是波特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爱妻艾斯帝斯对爱情的理想的执著追求,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是没有《麦琪的礼物》这一佳作含蓄、深刻罢了。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12 18:04 , Processed in 1.414812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