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珠穆沁长调是北方草原最古老的民间曲调之一。是心灵与大自然,天籁与声籁的完美融合,是在游牧民族心里回荡的大自然的呼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表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记得北京波罗旅游负责人吴昊先生在给我们介绍锡林郭勒时,就特别提到了一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音乐,至今仍作为锡林郭勒牧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最原生态的魔力唱响草原的星空……”在当地民间,更是流传着一种说法,会走路的就会搏克,能说话的就会唱长调,可谓深入人心,基出深厚。 在乌珠穆沁旅行期间,我们多次感受到蒙古长调的魅力,很多时候在蒙古包里、在餐桌上,一言不合,就来几首长调唱和,虽然渝帆有的听不太懂,却能读懂草原人民写在脸上的欢愉与幸福。难怪有人会说,长调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美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一位长调歌迷说: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 乌珠穆沁在蒙语里,是与葡萄相关的人(乌珠穆是“葡萄”的意思,而沁则是中文“者”的意思),相传,乌珠穆沁部落曾经居于阿尔泰杭盖乌珠穆山,他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唱着长调来到了如今的锡林郭勒草原。乌珠穆沁人崇尚歌舞,历经长期积累提炼,渐渐形成了乌珠穆沁长调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行腔自由、音域宽长、高亢辽远的特点。乌珠穆沁长调多用马头琴伴奏,歌词明晰简朴,多为颂歌、情歌、宴歌和思乡歌。乌珠穆沁长调是草原天籁与牧人心籁的完美统一,通常是一人引唱众人齐和,歌声富有草原韵味、艺术感染力和生命穿透力。 同行的蒙古族民俗专家孙秋春大叔告诉我们,乌珠穆沁长调是乌珠穆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小孩童,人人都会吟唱长调,他们中很多都是歌手世家。孩子在母亲轻吟的长调中入睡,老人在悠远的长调中回忆以往美好的时光,博克手在雄浑的长调中搏击争鳌。除夕的毡房伴着一夜不停的长调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宾客来访,好客的主人也会献上一曲长调以示欢迎,喜庆丰收、婚嫁寿诞,长调都会伴随人们度过难忘的时光。 在多次长调吟唱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到达乌珠穆沁的第二天在草原上游玩的时候,主人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饮过奶茶,品过炒米、奶豆腐、蒙古果子等,主人又呼朋唤友,叫来一些会唱长调的朋友,在草原上一起唱和起来,向我们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友善,虽然我们听不太懂,但这种长调却很有感染力,我们分明从他们的歌声中还有表情里,读懂了他们的纯朴与热情。 当时,我也拍下了一些照片,现与朋友们分享如下: 最开始的时候,是主人一个人在草原上为我们奏起欢乐的马头琴 或许是这马头琴的声音太有魅力,一会儿便吸引了一些他们熟悉的朋友过来助兴 瞧瞧,这便是听着马头琴声,快速骑马赶过来的蒙古同胞 马儿似乎听了马头琴的声音也很兴奋,跑得飞快。 不一会儿,人就越骑越多,男的女的都有,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似乎都想来一展歌喉。 他们的服装都是蒙古族长袍,并不是特意为之,而是平常都这样穿,就这一点而言,这应该是我国民族服装保存最好的民族了,其它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服装一般只在过节的时候才穿 ,而乌珠穆沁这边都随时都穿着。 见我们都拿着相机,还特意站成一排,摆出一个造型,然后开始吟唱长调 果然是他们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是天籁与声籁的完美融合,是在游牧民族心里回荡的大自然的呼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表现,他们唱得非常投入,完全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非常享受。 当地朋友说,平常我们唱歌是唱给听众听,而乌珠穆沁的长调,则是歌者歌给自己听的,他们会赋予更多的情感在其中,所以会更加感人。 合调之后,有的朋友又开始一个人来唱,虽然他们的声音不同,但旋律却一定动听。 乌珠穆沁长调是乌珠穆沁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看到他们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心中也非常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