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大中华] 探村台州温岭 | 白璧古村,海风拂面波作镜,青山绕宅翠为屏

[复制链接]

 成长值: 33460

灰金v1_05灰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5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铜v1_05紫银v2_05紫银v1_01宝血灵晶灰铜v3_01紫铜v2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台州,温岭,白璧古村。
位于温岭市坞根镇西部,地处白璧山西麓,以白璧山而得名。村西临白璧塘,计千余亩,塘外即海涂,余三方青山环绕。
村落垒石为屋,别具特色。村中至今犹存三座碉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岭碉楼的组成部分。




“海风拂面波作镜,青山绕宅翠为屏。”这样的诗句,读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句子里描绘的那个村庄,会是怎样的风貌?
诗中描绘的那个村庄位于温岭市坞根镇西部,名叫白璧,很美的名字。这么美的名字,应该有一番来历吧?翻开《嘉庆太平县志》,有这样一条记录:“白璧山,其山崖壁峭立,坻堮嶙峋,一片璧色,或说尝掘得白璧于此。”无论是“一片璧色”,还是“尝掘得白璧于此”,都让人对这个山村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抵达山村,在村中漫行,一片盎然的绿意里,一座座小石屋挤挤簇簇,沿着山坡次第散开,那么自然,那么宁静,那么质朴,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油然从心口涌出。




每一座小石屋都让人注目流连。石屋通常为两层的硬山式建筑。墙体用天然石块随意地垒砌,石块之间填泥土或灰浆粘接,厚实坚固。石块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粗、拙、野、乱,有一种不受约束的美。整齐、精致的东西看得多了,这种粗头乱服的率真之气倒让人心生欢喜。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顺势而为,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笔。用当地随手拈来的石材,以简单适用的技术建造石屋,让它们像一棵树一样在村子里天然生长,既经济,又和谐,人与自然以这样的姿态相处,最好不过了。殷实些的人家,会在门楣、窗楣上做些装饰。简单点的,只做出几道弧形的线脚;复杂些的,做成门套、窗套的样子,用图案略加点缀,屋子的立面就更加生动丰富了。
让人欢喜的,还有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庭院。院前常常砌一堵矮矮的石墙,随意而粗犷,小草乘隙生长,藤蔓蔓延,几乎将整堵石墙都给包裹住,宛如一道绿色的屏风。有时候,墙头窜上一只鸡,雄纠纠,气昂昂,不可一世,人一经过,却慌里慌张地扑扇着翅膀逃开了,让人忍俊不禁。院子里,栽着各种植物,橘树枝繁叶茂,一架丝瓜,花儿黄黄的,开的正艳。门前屋后,是一畦畦的菜园。山乡的人们,日子过得青翠鲜嫩,恬淡丰盈。茂林修竹,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一派桃源情致,真可入诗入画。




在曲里拐弯的村道上一路前行,不期然地,就与一座荒废的大宅院相遇,宅院建于民国,宅主徐松年曾兴办过肥皂厂,家资丰厚。如今,台门只剩下了两根柱子,藤萝攀援。从门洞里望进去,杂草丛生。然而,宅院当年的风采依然难以掩饰。这是一幢仿欧式的建筑。没有想到,民国之际,西方建筑思潮冲击中华大地,居然无远不届地,在这偏僻的山村里留下了它的踪迹。
建筑的墙面,大体沿袭了当地传统的做法,用原生石块垒砌,然而,立面上的券门、券窗、曲线型的山花、或圆或方的罗马柱,还有各色西式装饰,却荡漾着西洋的风情。
不过,房子毕竟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形式是西方的,内容却还是深深地打着中国的烙印。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耐人寻味。原意是想采用罗马科林斯柱式,当地的匠人却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柱头上的西式毛茛叶变成了中式的莲花瓣,花瓣上方还加了一周传统的“卍”字吉祥纹带。券门上方两侧,是中式浮雕花卉,二层方柱柱面上,开出方框,框内浮雕兰花,山花上,则是松竹梅岁寒三友缠绕组成变形的“福”字,中国的元素比比皆是。券门、券窗、山花优美的圆弧形有韵律地跳跃着,与中式的装饰图案相映成趣,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




在一片低矮的石头屋中耸峙而出的,要数那一座座的碉楼了。民国时期,温岭股匪甚盛,兴则立寨于内陆,败则隐匿于海岛,居民深受其害。白璧村位于山海之间,旧多匪患,多建有碉楼以防匪。
至今,村中还留存有三座碉楼。其中的一座位于村口,高三层,底长5.8米,宽5米,下部略宽,上部微敛,显得敦实厚重。底下两层用碎石砌筑,第三层为砖砌。底层朝向村子的内侧,开有一扇小门。二、三层开有券形或方形窗,内开枪眼。双坡顶,用小青瓦盖顶。建造碉楼所费不赀,一般人家无法承担,就集中大家的力量合资建造。这座碉楼,就是由村民们集资建成的。
前行不远,又有一座碉楼鹤立鸡群般地高耸着。碉楼亦高三层,底长5米,宽4.3米,从底层往上收分,显得修长挺拔。砌筑方法跟村口的碉楼一样,也是底下两层用碎石砌筑,第三层为砖砌。四面开有圆形或方形窗。屋顶甚是别致,攒尖顶,顶上还放了一个葫芦。




最特别的是村落最高处的那个碉楼。碉楼掩映在浓荫深处,一身雪白,醒目而清秀。碉楼坐南朝北,高三层,下宽上敛。底长8.5米,宽5.95米,高约9米。墙体用块石砌筑,厚达0.9至1米,非常坚实。墙面开方形及券形窗,装饰精美的窗套,并开有长条形枪眼。双坡顶,小青瓦盖顶。与众不同的是,碉楼北侧从中间砌出一道围墙,墙头呈波浪形,起伏有致。墙中间,还开有仿欧式的券门。
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位看,都是各有姿态。加上这么一道围墙,自然大大提高了防御功能。但是,对形式美的大力追求,也使它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防御的功能要求,成为炫耀财富的方式。那么,是谁,在炫耀着财富呢?这楼的建造者是民国时期当地的乡绅林雨楼。这位林雨楼,曾拥有良田数百亩,富甲一方。
乡土的前世今生,一点一滴地凝固在这些建筑上,无声地诉说着。风云散去,石头垒砌出的山村人家,不惊不乍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朴实而从容。
古村记转载编辑自网络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20 18:06 , Processed in 0.35038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