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大中华] 沿着中国最美的东海岸线,触摸不曾遗失的海洋印记

[复制链接]

 成长值: 33460

灰金v1_05灰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5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铜v1_05紫银v2_05紫银v1_01宝血灵晶灰铜v3_01紫铜v2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说,福建不就是鼓浪屿和南靖土楼吗?这种看法真是伤透了福建人的心。
福建从来不缺味道浓郁的地方:中国最文艺小清新的城市厦门,中外闻名遐迩的武夷山,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平潭岛,还有世界最美的滩涂·······福建不仅有中国最曲折的海岸线,还有最丰富的海洋文化,它美得丰满而低调,只有少数人才知道。


古代的福建称“闽”,《山海经·海内南经》就记载着“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闽在海中”不仅描绘了“闽”之地理方位,从而也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海洋性。


海浪和潮汐铺展开东山的美丽沙滩,和阳光一起描绘出变化万千的霞浦滩涂;强劲的海风和海流用神来之手雕刻出平潭岛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开始,这里有“靠海吃海”的饮食传统,有三大渔女的海洋文化,保留着“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生活方式。时尚旅游携手路虎发现神行,穿行中国最美东海岸线,触摸海洋文化印记。


穿行中国最美东海岸线
触摸海洋文化印记
海上的牧场
最耀眼的落日余晖
东壁村
傍晚的时候的时候驱车前往依海而建的东壁村,日落的余晖给位于岛坡上的小渔村罩上了一层暖色的薄纱。福建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闽东海边的东壁村里,依山而建的房子占据了稀少的土地。六百年前,闽东人迁居到东壁,他们的生活从那时起便和这片广博的海上牧场息息相关。






滩头沃口,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流从中穿过,冲刷出一片复杂多变的纹理,海上诡竿谲影、船只穿梭,落日熔金,对于捕捉美的眼睛来说,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收获。


千年来,东壁村人依靠辛劳的付出和大海的回赠生活着,曾经的靠海吃海到现在与自然更融洽的相处,努力过好每一天的信念始终在东壁人的心里。对于他们来说,活着的村子,满足的生活,就是向往的生活。






中国最美滩涂
“以海为田、以舟为车”
北岐滩涂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伴随着海洋人每一天的生活。在闽南渔民到达三沙镇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终日只有海风吹起的波浪拍打海岸。渔民来到此地后,在小镇上建起了能抗台风的石厝,并用祖先的方式在滩涂上饲养海产品,数百年时光就过去了,如今这里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涨潮时海上忙碌的船只穿梭在紫菜架之间,与波光粼粼的大海、远山、岛屿浑然一体。退潮时海滩的纹理渐显秀质,浮标竿影间,劳作的渔民在虎皮滩上,使得这片滩涂更具韵律。






春来秋去,寒来暑往,伴随着潮涨潮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民一直保留着“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海洋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片“中国最美滩涂”上繁衍生息。




海上渔村
“海洋文化”的缩影
东安岛
当太阳从北岐滩涂完全升起后,伴着早晨九点钟的暖阳继续向南行驶。同时间,东安岛的台江码头也忙碌起来,中国“海上威尼斯”繁忙的一天在渔船的汽笛声中开始了。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限制了农业文化的发展,促使沿海居民转向大海以求生存,于是东安岛渔民将房子建在海面上,渔排是用木板、竹竿捆扎而成,底下用泡沫材料承托使之浮于水上,渔排上建有房屋,渔排下养殖海产,一片片渔排漂浮在蓝色的海面上,绵延千米,连起了海上人家。


东安人的生活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也怡然自得。海上渔村现在生活设施已经越来越齐全,有小超市、小饭馆及淡水引流设施。他们来往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穿梭于渔排海道间的客货两用的渔船。黄昏来临,夕阳的霞光闪耀在渔排间,渔事间歇,小屋倒影于海面,随着海水的波涛起伏,他们枕着涛声入梦。以海为生的东安人,用生活记录着活着的“海洋文化”。




油画般的石头城
海岛民居的变迁
平潭岛
一座跨海大桥连起了一座寂寥的小岛,上岛后,强劲的海风在石厝间吹出一首古老的歌谣“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




平潭岛被称为中国“海蚀地貌博物馆”,岛上一年有一半的天数刮着七级以上的大风,于是岛上的400多户人家就地取材,用结实的花岗岩建起了一栋栋碉堡一般的石房子。在平潭,只要有村落就有石头厝,这些独特的石头民居冬暖夏凉,还可以抵挡海岛大风大浪,以及潮湿等各种恶劣天气。千百年,一代代的岛民用花岗岩建造起一幢幢的房屋,以古朴硬朗的身姿造就了如油画般的斑斓景致。


石头厝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海岛儿女打拼世界的浓浓乡愁,记录着海岛民居的变迁。






平潭岛上荒芜寂寥,背倚君山,面朝大海的北港村成为岛上的文化创意村落,率先发展起来。寻一间可以看见海的石房子住下,租一辆电瓶车,沿着环岛路迎着风,在长江澳的风车田留下一张合影,在古朴原始的石房子村落—国彩村的沙滩上捕捉最美的沙滩日落。




继续向岛上的南面探索,这里隐藏了一个连岛民都很少见过的“鱼骨沙洲”,如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国内竟然隐藏了这样一个“小马尔代夫”。鱼骨沙洲位于岛上的建民沙坝附近,退潮后大海中间会出现一个像鱼骨形状的沙滩,蜿蜒至大海深处,伴随着潮涨潮落,鱼骨沙洲若隐若现,大海的万千变化远比我们的所见和想象要丰富。


寻找中国三大渔女渔女之
“惠安女”
大岞村
车子驶进惠安县城,路两旁林立的石刻雕塑成了惠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海边屹立的巨石是大海赠与惠安人的又一生计,使惠安县城成为“中国雕刻艺术之都”。在路旁“众神”的注视下,将车开进大岞村,道路开始变窄,路边行走的村民又是另一番模样,这里的女人头戴碎花巾,肩扛扁担行走在街头,让人一眼便认出,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惠安渔女”。




福建靠海为生,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还是雕石、织网、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惠安女则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








福建三大渔女都以他们的勤劳与贤德闻名,又以漂亮而特别的服饰而著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是惠安女的典型形象,独特的服饰还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惠安女的遗俗是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也是中国海洋文化活着的象征,惠安女的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
寻找古代阿拉伯人后裔
“蟳埔女”
蟳埔村
泉州市区10公里外的蟳埔村,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但这里的人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


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都用质朴而又温和的笑容向你打着招呼。蟳埔阿姨爱戴花,人从身边走过,淡淡花香袭来。街上摆摊的,背孩子遛弯的,走路的,聊天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


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相传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于是就有了用蚵壳拌海泥而筑成的蚵壳厝民居,在小巷里的一座蚵壳厝前流连,抚摸着那些坚硬、漂亮的大蚵壳构成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一段淡去的历史,眼前的一切也变得越来越真切起来。




一边是蔚蓝大海
一边是古朴渔村
南门湾
当车子靠近南门湾,半壁上的五彩村庄像极了意大利的五渔村,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不经意间就把天空和大海的颜色都融进了日子里。




有人这样描述南门湾:这里的日子,是早上伴着海浪声而作,傍晚看着夕阳而息。夜晚,大小渔船归港,三两人影沿南门湾散步,闲话家常。没有高楼大厦灯火辉煌,每户人家亮起灯,却依然温暖如常······


与外界恰到好处的距离,使得南门湾一直依循着自我的节奏。一条铜陵古街串联起了古城和码头,在这条依山傍海的古香古味的老街,走进老巷弄,触摸一道道古门,撸撸小巷里慵懒的小喵咪,放缓脚步,感受岁月的蹉跎。宁静质朴的它仿若带着台湾原住民的气息,古老的闽南民居,清脆的闽南小调,眼之所见、空气中传来的都是百年来都不曾遗失的渔家古早味。


福建最大村级渔港
见证渔村盛事
宫前村
一到宫前村,浓郁的闽南气息就扑面而来。这里是昔日的兵家要地,如今是福建省最大的村级渔港,也是最富庶的渔村,因村庄在天后宫前面,故名宫前村。






收获期时码头上每天人山人海,渔船密布,机声轰鸣,满载而归的渔民从渔船上搬运海货,鱼贩穿梭其间,交易声不停的从耳边传来,游客也忙着挑选一些新鲜又便宜的海鲜,放眼望去,这简直就是一场庆祝丰收的渔村盛事。这里的渔民捕鱼二十几年,每天在船上十几个小时,以海为生,靠海吃海的海洋民族在港口谱写了一首“海洋之歌”。




体验舌尖上的闽东南
渔家古早味
面线糊
“吃“在泉州从来不是问题,发掘传统小吃必须穿街走巷。说到面线糊,所有人都会推荐你去这家面线老店—西街老记面线糊,正宗的泉州味道,开了近50年。面线幼滑稀稠得当,配料自选,还有油条、醋肉、海蛎、虾仁、卤蛋、豆腐等,记得一定要试一下大肠,可以配醋解腻。地道吃法都会配油条,不论是早餐还是宵夜都是当地人的最爱。


漳州小吃
在《舌尖上的中国2》总导演陈晓卿眼中,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漳州这样有如此丰富的美食小吃。
“靠海吃海”的摄食文化在漳州人的生活里深入浅出,你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去吃懂它—秉承“有食有行气,有烧香有庇佑”的漳州绝不会亏待你的胃。没有人满为患的大饭店,寻觅巷子深处的破旧小店,才能发掘真正的古早味。漳州的卤面久负盛名,每个漳州人心中都有一碗卤面,可谓吃一碗正宗的卤面绝对是去漳州旅行的必修课。


穿行1300公里的曲折海岸线,断裂的大陆与大海交错,糅合出美丽宁静的三沙等海湾;大海和火山经年唱响的“冰与火之歌”则造就南碇岛壮丽的滨海火山遗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在绵延上千公里的福建海岸线上,海洋几乎就是一切。沿海而行,看人们在海上劳作,在天后宫坚守信仰,古村古建、美食民俗,与阳光、沙滩、海浪一起,感受独特的海洋文化。
你还去过国内的哪些渔村、海岛?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20 19:06 , Processed in 0.41856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