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走马塘古村,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在一个荷叶莲莲的夏日,我一个人在走马塘古村里转悠了八个小时,细细地走遍了走马塘村的角角落落。 走马塘村口有三卷圣旨模样的巨大书卷雕塑,上面写满了古村历代的进士名,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国近千年的历史中,共走出76名进士,其中北宋6人,南宋54人,元10人,明6人:一世陈矜,开宝四年进士、二世陈轩,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三世陈谧,嘉祐八年进士、四世陈秉,重禾元年进士、陈禾,元符三年进士、五世陈曙,绍兴元和三年进士……还出过152名官吏,其中有4位尚书,陈氏家族的显赫和荣耀足以让走马塘的后人骄傲。
小小的走马塘,却有一个牛牛的称呼——中国进士第一村!村口的两个入口都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牌坊。走马塘很小,方圆一平方公里,位于鄞州茅山镇鄞南平原茹峰之阳,旧称忠孝里,君子河从村边悠悠地流过,四周都有护村河。村中明清民国的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走过“东昇桥”,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都是用旧的石板铺就,一侧是长长的石雕影壁,很有气势,另一侧是一排粉墙黛瓦、屋檐翘角的明清古建筑,是村里最精致的,屋前是一个长方形的荷花塘,足有2亩之多。
荷塘的北面的是中新屋和后新屋,南面是前新屋。中新屋大院是村中规模最大的五个相连的毗邻式大院,院内有大小天井五个,生活着众多住户。气派的外墙与屋内的建筑不甚相称,外墙看上去是大户人家,而屋内看到的却是平民的房子,据一位陈姓的老人说,村子曾经遭到海盗方国珍的焚烧,于是这也顺理成章了。中新屋的北面是后新屋,是一个三合院建筑,前有水磨砖照墙,与东西两侧的马头山墙呼应,天井有一个篮球场大,显示了大户人家的气派,屋后是护村河,还留又埠头,高高的马头墙倒映水中,似真似幻。荷花塘的南面是前新屋,高高的马头墙与荷花相互映衬,画面甚美。
在前新屋的荷塘边有一条窄窄的墙弄,刚才那位陈姓老人告诉我,你仔细去看一看这条墙弄边的屋基,那手工砌成的墙基乱石间的吻合堪称“江南一绝”。我低下头,细细地看这条长约十多米的墙基,大约一米多高,每一块石头都是不规则的,但是石头与石头的吻合差不多连一块刀片也插不进去,原来看来是粗活的砌墙能做到如此精细,有人说,这就是从学徒学起的“工匠精神”,去走马塘,在你走马观花的行走时,你一定会忽略村中如此精细的手艺。不去仔细看看,那是一种遗憾。小巷尽头左拐,也有一条小巷,左侧是信保房,抬头能看到西墙上有两个刻着“乾”“坤”二字的石窗,一左一右,非常精美,“乾坤”意为“天地”,告诫后裔前人创业的不易,望子孙继往开来。正面残破的墙上有一个完整的八卦图案。俯首抬头,你会发现走马塘的细节之美。
往村中走,有一水塘,塘边立着一块“公禁碑”,这是清康熙丙午科(1668年)立的,碑文还很清晰:荡洗秽物,投掷废弃,堆积余岸,壅塞通沟。禁止在水塘边堆杂物,洗秽物,三百多年来为确保水质干净发挥着作用,像这样的水塘,村中这样的水塘曾经有大大小小70多个。
村中的老街还保存完好,只是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偶然有三二村民走过,老屋的墙上新刷了走马塘家训: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耕读传家的理念在走马塘的后人中代代相传。老街干净整洁,在清光绪年间就形成了集市贸易,有源顺、森茂、恒昌、公和等20多家商铺,街中有一阊门叫擂鼓门,两旁的石鼓是用明代的梅园石造成的。有三位老人坐在阊门口,最大的92岁了,往后余生在静静的等待中度过。老街的尽头是河埠头,曾经的商船就从这儿上下,方便贸易。
河边有陈氏宗祠,对联“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是对历代陈氏先贤的褒奖,陈氏一门忠烈,陈矜勤政爱民,兴修水利;陈禾刚正不阿,舍身直谏;陈曦清廉俭朴,严守发纪;陈大寅城陷不降,与城同亡……祠门紧闭,透过门缝,能看到“遗忠堂”的匾额,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所赐。
沿着君子河而上,河边的老房子倒影水中,如诗如画,一直走到村中一个叫“蟹肚脐”的地方,这是护村河伸入村中的一个水塘,弧形的长埠头是用长条石砌成,一级一级向水中中延伸,塘中最显眼的便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叫重阳木的千年古树,这古树是也是走马塘古村千年历史的见证。河埠头边写着一首诗:“昔日在此人行远,求得功名盼早还。如今码头已无帆,河畔沧桑沉旧船。”原来是一位叫张春耘的文人游走走马塘后在《寒窗破落走马塘》一文中的感慨。
蟹肚脐的周边有陈松涛的百年诊所,大门紧闭;有纪念祖先的瞻衮堂;有民国的西式老屋慈荫堂;有文革气息的大会堂;有挑水弄向小巷深处延伸;有严家弄仅容一人通过的窄弄;有一排老屋墙上保存完好的石窗……
行走在千年古村中,时时能见到小巷和院子里都有花花草草装点着,灰黑色的老屋散发着一种清新的气息,夕阳西下,一抹晚霞映红了碧绿的荷花池,这一个洋溢着千年书香的古村,让人留恋。
古村记编辑,图、文均原创于古村记特约作者:宁海葛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