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杀熟”临身,大数据时代的普通人该如何攻与守?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4510

绿铜v3_04绿银v3_04灰金v1_05紫铜v1_05绿金v1_01紫铜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27日,北京市消协的一份报告在网上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一场采用问卷调查、舆情采集和体验调查3种方式,涉及14个消费者常用的APP或网站,针对57个试验样本的调查中,有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过去1年中,在线旅游行业的X程、电商行业的X东、外卖行业的饿XX、网约车行业的X滴、在线票务行业的X票票等玩家,均曾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不出意料,这些互联网公司均抵死不认,找了许多貌似有理的借口作为回应。然而,商家冠冕堂皇的说法和用户日益恶劣的消费体验之间的冲突,让消费者疑虑难消。
大数据杀熟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杀熟?到底存不存在大数据杀熟?如果存在,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该如何对抗大数据杀熟呢?
简而言之,大数据杀熟就是指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自身积累或来自于第三方的用户信息加以分类和处理,并对其中使用次数较多、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实施加价,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差别化价格策略。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海量的用户数据和超强的算法。
过去的杀熟相对简单,你天天去一家饭店吃饭,365天全年无休,饭店就可能认为你非自家不吃,从而提供一份“熟人”菜单。
而在大数据时代,商家的手段就高超多了。比如你的鼠标在淘宝网上某几个位置多停留了几秒,或者你日常散步途中,在某个地方速度突然慢了下来,甚至是你在某个地方按熄了手机屏幕,都有可能成为分析你行为的数据基础。
在过去,人脑算力不足,信息传输效率也不高,这些数据还无法被“充分”利用。但在当今世界,人脑被计算机算法取代,4G乃至5G网络让用户数据传输轻而易举,大数据杀熟便适时登场。
前瞻网之前的文章曾提到,任何形式的数字内容输入,包括键盘、鼠标交互和触摸屏、GPS定位数据、日常家用电器(物联网)数据,都会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数据。
在算法的帮助下,通过这些基础属性数据,商家就能判断你所在的用户群体、所属人群的特征(如消费能力),判断你的偏好和消费意愿。综合一系列的分析,为你绘制出一幅“画像”。从而,商家可以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烈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赚取更多的利益。
普通人的生存之道
既然知道大数据杀熟的方法,那么相应的,
第一种方法:保证数据绝对安全
大数据杀熟靠得是大数据,防御大数据杀熟,最简单也是最极端的方法是不提供任何数据。在前瞻网之前的文章中,小编曾经提到,用户浏览网页使产生的Cookies、谷歌Analytics可以获取的用户行为以及终端设备的GPS、WiFi等功能,都会在用户不知不觉中成为画像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手机APP会在安装时打着精准推送的幌子,主动向用户索取数据调用权限,而大多数用户一方面贪图便利,另一方面懒得去看具体条款,一般都会应允。
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不要让你的隐私数据(包括地理位置、通讯录、相册等)被获取。关闭掉一切非必须的定位许可、照片读取许可、通讯录读取许可,不要连接来路不明的Wi-Fi甚至一些看起来官方的Wi-Fi。
第二种方法:提供干扰性的数据
假如你想要网购某样东西,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诉平台,你其实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比如想要在淘宝买碗碟,不要一直在“碗碟”的搜索目录下闲逛,时不时浏览一些其他商品,才会模糊平台对你消费意图的判断。
另外,你还可以跨平台搜索,表现出一种“不一定要在你这消费”的气势。这是有现实案例的,豆瓣用户“大魔王·桶狗”就曾发文表示,他在A平台下单一桶油之前,发现B平台价格更低,于是转而在B平台下单。回头发现,A平台给他发了一张粮油优惠券。
对于大数据杀熟,以上是2种比较简便易行的手段,不过从效果上说,这只算是被动防守,而且还要付出无法享受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代价。如果消费者愿意多花费一些功夫,不仅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甚至可以反守为攻,薅平台的羊毛。
第三种方法:伪装自己
这里要理解一点:互联网平台最看重用户流量,有用户才能变现。因此,普通消费者可以针对平台的引流策略做文章,最典型的方法有2种:
一是假装新用户。对于新用户和流失的老用户,大部分平台会有针对性的拉拢和召回策略,好好利用这一点,可以薅到不少样貌。最典型的例子是阴阳师,用户只要卸载一段时间在回来,就有很高几率抽中SSR。
二是假装价格敏感人群。以麦当劳为例,他们会用优惠券来区分用户群体,价格敏感群体会寻找优惠券购餐,而对价格不敏感的群体,往往不会把时间耗在搜索优惠券上。反过来,如果你频频领取优惠券,那么就有很大机会被大数据平台认定是价格敏感者,为了吸引你继续消费,平台可能会给予你更多优惠。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已经产生了试一试的念头,但在付诸实践之前,还请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
值得吗?
首先要指出一点,对于大部分杀熟行为,用户最多对其进行道德批判,无法在现实中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因为大数据平台用不同用户行为区分用户群体,再提供差异化的价格,这和麦当劳通过“领优惠券”的行为区分用户群体是一样的。
早前,法律领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暂时没法管。
《价格法》只要求商家“明码标价”,没说不能标不同的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但只限于消费者对商品性质和服务内容的知情权,不包括商家与其他消费者已完成的交易;《反垄断法》则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对消费者差别对待,“市场支配地位”难以判断。
新《电商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在平台不公布算法的情况下,你根本无法证明商家是“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差异化定价,如果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整个“大数据”系统,那么想来不会再有商家愿意发展相关技术了。
另外还需注意一点,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会有一些像搜索成本和选择成本这样的隐性成本,而大数据平台的精准推送,能让这部分成本大幅下降。坦然接受被杀熟的消费者往往搜索成本太高,接受这种准确提供信息的增值服务。
那么,以中断大数据技术发展、极大降低用户消费便利性的代价换取消灭大数据杀熟,值得吗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9 07:53 , Processed in 2.92145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