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胡天汉月映西洋》讲述丝绸之路的沧桑与兴衰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0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寻求未来的答案,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建构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丝绸之路。打开张国刚教授的新作——《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从一篇篇故事讲述、一幅幅图像观赏中,我们读到古代丝路沧桑与兴衰的最新知识;读到穿行在亚洲腹地,越过浩瀚的东洋、西洋,丝路上华夏、印度、阿拉伯、波斯、欧洲诸文明间的汇集与交融,从而获得深刻的启迪与有益的思考。

  卷首一幅彩色世界地图,清晰地勾画出历史上连接各重要文明地区的丝绸之路——前近代亚欧大陆上最大的通道。作者以序说“丝路上的政治经济学”开篇,分九章依次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揭示出表现在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张国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外关系史专家王小甫教授谈到本书,他认为,坊间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籍不少,但或过于俚俗不经,或过于严肃难读,更有不少拼凑汇抄之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热情关注时风下,却显得落寞不合,不能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巨大需求。《胡天汉月映西洋》在试图填补这一阅读空白,有着很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者从专家的视野,通俗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一册关于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接触前沿;提供知识,又触碰思想。一编在手,不仅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纵深尽收眼底,而且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功能、政治军事功能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观察丝绸之路历史的独特视角,对于今日“一带一路”问题的理解,颇具参考价值。

  第三,过去研究丝绸之路,一般重点是汉唐,以中古史者偏多,领域不外西域南海;多及于宋元海上丝路或明初郑和下西洋,往往戛然而止。本书作者在欧洲游学和执教多年,对于1500—1800年之间的中欧文化交流用力甚勤,有专著问世,因此本书的“丝绸之路三千年”是包含着西域、西洋、西欧几个场景。这又构成本书的另一个特色。

  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万明研究员指出,书中吸收了很多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关于杨良瑶早在唐德宗时期(约785年)就出使大食的史实, 目前已经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可以说,杨良瑶是一位中国较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大大提前了历史上中国政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但是普通读者尚不知道,作者将此写入书中。

  又比如,对于张骞之前中西交往,作者结合当今考古成就,做了视野开阔的分疏。

  再比如,书中就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特别是指南针的故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轻理论重经验的局限性,甚至对于当今“一带一路”上的中西交流也有着可资借鉴的作用。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张景平认为,是书以15世纪为界,将19世纪中叶前的中西交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叙述重点是器物、技术与艺术的交流,为公众展示了远比常识丰富的中西方古代交流盛况。西域宗教与乐舞的引入、中土造纸术与指南针的传播、鸠摩罗什的轶事以及聂隐娘的法术,都被作者以一种“切问而近思”的态度重新组织、娓娓道来。后一个阶段的讨论则聚集于近代早期中西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传教士与早期西学东渐、启蒙时代的欧洲中国观、外贸商品中的文化互动,这些较为晦涩的内容被作者以平易晓畅的文字予以揭示。虽然两个阶段的重心不尽相同,但作者却有几个基本原则坚持贯穿始终:第一坚持是多元文明的视角,坚持观察文明交流的双向过程。第二是侧重于对文明融合过程的细致呈现,第三是自始至终体现文化自信。

  近现代以来,对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具有独特的研究旨趣,一代又一代东西方学人为此奉献终身。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考古、宗教、语言、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国际性的 “显学”,但与此同时,由于复杂而久远的历史变迁,丝绸之路一直是少数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专家学者埋首书斋,坐冷板凳的专深工作和冷僻的著书立说。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国刚

  本书作者张国刚教授浸淫于中西文化关系史教学与研究近30年,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在清华大学讲授的《中西文化关系史》,是本校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一门教育部认定的资源共享课程。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是他多年潜心研究与教学的结晶。一题一文,独立成篇;文章力求短小有趣,标题生动活泼。其中一些单篇论文,在网络上已经广为转载。

  作为一部面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大众的读物,本书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举例而言,对于香瓷之路的讨论,突出了南海历史以及东南亚在中西贸易中的突出作用;对于明清时期的中西交往,特别关注了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碰撞和对话所激起的涟漪和火花,从而对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西文化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旨在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与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相结合,做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与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张国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从专家的视野,以通俗的笔墨,为读者提供一部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触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启发思想,为现实关怀提供历史的思考。17万字,百数十幅图版,是一本切近当下社会热点的文化普及读物。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最大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异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更为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普遍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等。

  曾作为德国洪堡学者、汉堡大学研究员和特里尔大学教授,在欧洲工作多年。

  清华大学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化关系史》的主讲导师。

  多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等多个奖项。

  主要著述:

  《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论集》《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佛学与隋唐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获2016年中国好书奖)等。

  编辑推荐

  商周玉石  汉唐丝绸  宋元香瓷  明清茶叶:近代以前中国式全球化。

  胡天汉月  羌笛驼铃  天方海舶  华夏风物: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书稿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阐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中西交往的历史。时间跨度数千年,涉及众多地理区域,较为深入地描述了表现在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时间脉络一一串起,启发青年一代反思历史,关照现实。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知识性与专业性。作者浸淫于中西文化关系史教学与研究近30年,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在清华大学讲授的《中西文化关系史》,是本校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迄今唯一的一门教育部认定的资源共享课程。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与教学的结晶。

  二、通俗性与趣味性。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由于是面向社会大众撰写的文章,一题一文,独立成篇;文章力求短小有趣,标题生动活泼。其中多篇文章在网络上有较高的转载点击率。有的文章成为北京市高考摸底试题的阅读分析题。

  三、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在为报刊撰稿之前,心中就有一个结集出版的计划,最近又增补了若干文章,从而形成书稿的这第三个特点。这从书稿的目录和章节安排中可以看出,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汉唐时代的西域陆上丝路,宋明时代的南海丝绸之路,以及明清时代中欧的交往,构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本书旨在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与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相结合,做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与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专家推荐

  坊间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籍不少,但或过于俚俗不经,或过于严肃难读,更有不少拼凑汇抄之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热情关注时风下,显得落寞不合。不能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群的巨大需求。《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张国刚著)在试图填补这一阅读空白。

  第一,该书从专家的视野,通俗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接触前沿;提供知识,又触碰思想。一编在手,不仅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纵深尽收眼底,而且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些单篇论文,在网络上已经广为转载。

  第二,该书提出了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功能、政治军事功能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对于传统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关注,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观察丝绸之路历史的独特视角,对于今日“一带一路”问题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

  第三,过去治丝绸之路,一般重点是汉唐,以中古史者偏多,领域不外西域南海;最多及于宋元海上丝路或明初郑和下西洋,往往戛然而止。本书作者在欧洲游学和执教多年,对于1500—1800年之间的中欧文化交流用力甚勤,有专著问世,因此本书的“丝绸之路三千年”是包含着西域、西洋、西欧几个场景。这又构成本书的一个特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小甫

  张国刚教授多年来在中外关系史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高度赞赏与评价。这部书是他近年研究的精心合集,对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中吸收了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关于杨良瑶早在唐德宗时期(约785年)就出使大食的史实, 目前已经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可以说,杨良瑶是一位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大大提前了历史上中国政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但是普通读者尚不知道,作者将此写入书中。

  又比如,对于张骞之前中西交往,作者结合当今考古成就,做了视野开阔的分疏。

  再比如,就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特别是指南针的故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轻理论重经验的局限性,甚至对于当今“一带一路”上的中西交流也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关怀。

  作为一部面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大众的读物,本书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比如对于香瓷之路的讨论,突出了南海历史以及东南亚在中西贸易中的突出作用。对于明清时期的中西交往,特别关注了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碰撞和对话所激起的涟漪和火花,从而对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西文化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万明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1:46 , Processed in 1.70399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