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总票房同比下降近20%,单片票房最高不足7亿元,“国庆档”凉凉?

[复制链接]

灰铜v1_04紫铜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庆假期即将过去,国庆档票房也已基本成定局。截至10月7日20时,仍旧是当日票房冠军的《无双》累计以6.73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李茶的姑妈》下降趋势明显,以5.13亿元占据了第二位;《影》紧跟其后,累积了4.49亿元的票房。
原以为会出现群雄乱战的激烈局面,却不想中秋档的平淡无奇继续延续了下来,今年的国庆档也很“迷”:除了票房大盘很平淡、同比下降20%外,对比去年《羞羞的铁拳》一支独大,今年国庆档至今未能有爆款影片出现——《无双》《李茶的姑妈》《影》三部头部影片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但无一部票房突破10亿元。
此外,《无双》黑马逆袭,再次验证了口碑驱动力的重要性——靠优质内容换取的高口碑才能赢得票房、收获市场。
“一超多强”格局未形成、大盘同比下降20%,国庆档总票房难超27亿
说到往年国庆档的格局,用一个词来概括更为准确:一超多强。纵观2013-2017年国庆档票房,“一超”局面更为多见,而“多强”最多为两强。
大档大片居多,但成为头部的也就几个。过去五年的国庆档中,同档期票房占比达10%以上的电影每年不超过4部,其中2013、2014、2017年三年更是出现了一家占比超过50%的独大之势,2015、2016两年则是出现两家平分秋色。
而今年国庆档却未出现往年“一超多强”的格局:原本业内最看好的《李茶的姑妈》未形成碾压之势,反被逆袭;占据榜首的国庆档冠军《无双》虽是成功逆袭,但票房体量远不及往年国庆档的头部影片。
事实上,从今年国庆档的类型、演员还有导演来看,这次档期的阵容都很不错。因此,在今年国庆档电影上映之前,大众对其给予了极高期望,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国庆档票房会更上一层楼,打破冷淡的中秋档,触底反弹,一举突破30亿元。
然而,现实并不如意:相较于去年国庆档8天的27.08亿元票房,截至10月7日20时,今年国庆档票房大盘仅为21.49亿元,无法超过去年27亿元的总量,票房同比下降达到近20%。
不仅整个国庆档大盘下降,单片票房表现也并不理想。在国庆档开始之前,业内普遍预测《李茶的姑妈》票房会超过20亿元,将以碾压之势斩获国庆档票房冠军。但是从目前的票房形势来看,《李茶的姑妈》票房累计5.13亿元,不及预期,猫眼对其总票房的预测也从上映之初的超20亿元,调整为如今的不到7亿元。
而映前无论预排片还是预售都并不起眼的《无双》,在上映后口碑不断发酵,在10月2日成功逆袭并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后,凭借近7亿元的总票房成为2018年国庆档的冠军。
(猫眼票房晚8点截图)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0月4日,2018年度国内票房正式突破了500亿元。今年达到500亿元成绩的速度,比去年提前了47天,也完全超越了2016年的全年票房。
如此的好成绩,在国庆档并没有明显的体现。相较于今年国庆档票房的同比下降,只是,2018年国内票房提前完成500亿更多依靠的是春节档、暑期档等档期完成的积累,并不是今年国庆档本身交出的满意“答卷”。
基于国庆档“不给力”的下滑局面,不少业内人士猜测,2108年全年总票房能否突破600亿元仍有不小的难度。
《无双》逆袭、《李茶的姑妈》下滑,口碑和票房倒挂几乎消失?
今年国庆档放假第一天,市场的表现基本打破了外界的所有预测。部分影片口碑发生波动,为之后的“市场洗牌”埋下了伏笔。
9月30日,《李茶的姑妈》首映票房破亿,开画良好。但10月1日和2日,单日票房前三名的差距逐渐缩小,《无双》和《影》单日票房非常接近,直逼《李茶的姑妈》。
从前三天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影片本身的口碑依赖更加明显。相对完成度较高、类型明显的《无双》凭借良好口碑逆袭加速,艺术价值较高、受到业内力挺的《影》也逐步逼近《李茶的姑妈》。
10月4日,国庆档逆袭正式完成,《无双》坐稳单日票房榜首,《影》单日票房也超过《李茶的姑妈》。且单日票房排名基本按照实际口碑评分依次排列,几乎未出现口碑、票房倒挂的现象。
对比刚过去的暑期档,国庆档市场的形势“交替”基本上可以认为口碑驱动力已经成为影片走势的“轴心”因素。
不少人认为今年国庆档的“逆袭”令人意外。实际上,这一反转并非无迹可寻。过去几年,宣传低调、靠口碑逆袭的佳片不在少数。今年春节档的《红海行动》上映首日排片仅10%,低开高走,最终票房达到34.68亿元;《湄公河行动》首映票房惨淡,之后口碑发酵一路反超,将11.8亿元票房收入囊中;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上映排片仅12%,凭借观众好评一路登顶,斩获14.41亿元票房。
显然,整个电影市场经过近一年的“拨乱反正”,回归理性、转向内容为王已经基本实现。对于日益成熟的电影市场和更加理性的观众,影片质量和口碑才是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决胜的关键。
老牌公司“再难称王”,中小公司“后来居上”?
从今年暑期档开始,老牌影视公司爆发力下降的现象就逐渐明显,中小影视公司则把握时机猛发力。
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不断突破,电影票房超越去年暑期。其中票房前两位的《我不是药神》和《西虹市首富》恰恰是由新兴影视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不是药神》的出品方中坏猴子影业、真乐道文化都是近几年成立的影视公司,北京文化更是新兴势力的代表之一。而《西虹市首富》除了有开心麻花的影子,还有西虹市影视这一全新厂牌推动。
相反,老牌影视公司在暑期档的表现并不出彩。无论是华谊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光线的《一出好戏》《动物世界》、还是万达的《快把我哥带走》,都并未成为压轴王牌。
国庆档就更明显:光线近5年来首次缺席国庆档,万达、华谊联手合作的《胖子行动队》《找到你》尚没有显现出爆款潜质;乐视虽有《影》傍身,成绩并不特别亮眼。
今年暑期档期间,还陆续有20多部影片进行改档,其中就有国庆档上映的《影》《找到你》等。这些改档背后弥漫着老牌影视公司的“焦虑气息”,因为传统影视巨头整体顾虑偏多,影片的类型特征、如何与相适应的优势档期匹配等方面都是考虑对象。
这些顾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老牌影视公司有较大突破,使其对于影片的类型、体量、阵容等更加依赖。但市场主流受众的观影需求在不断升级,使得传统影视巨头的胜算在“保守”中锐减。
其次,影视新贵的出发点基于对创新的饥饿感,这决定了他们敢于尝试更大的突破。比如,从《夏洛特烦恼》开始,开心麻花开创了话剧改编的喜剧片风格;《我不是药神》刷新了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的案例;而北京文化力推《战狼2》这种主旋律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再加上,电影市场的考核标准从导演、阵容等外在因素转向了内容、质量等内在因素,为新兴资本提供了更公平的赛场。影视新贵似乎立马抓住了机遇,在影视圈大展拳脚。
那么,老牌影视公司真的“再难称王”,而中小影视公司开始“后来居上”了吗?
《李茶的姑妈》从定档开始,就是最受市场关注的爆款“种子选手”,毕竟2015、2017年国庆档,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都是档期票房冠军。但上映第一天,《李茶的姑妈》就陷入了口碑崩塌的困境,较高的排片也被口碑发酵的《影》《无双》挤压。
而老牌影视公司博纳前两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和《追龙》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今年的《无双》也凭借口碑发酵一路逆袭,截至10月6日,《无双》已突破6亿元票房,最终有望拿下12亿元的票房。
逆袭之路在博纳已经亲自验证过多次了,一路顺遂的开心麻花今年遭遇了“不开心”,都证明了老牌影视公司并非“再难称王”,中小影视公司也并非“后来居上”。
整个市场已经回归理性,迈入内容为王的新时代。在这个新背景下,影视公司还是要凭作品口碑和内容说话,能够做出让当下主流观众接受、满足其观影需求的优质作品才是“王者”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3 20:38 , Processed in 0.64532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