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哭嫁 一部遗留在酉阳桃花源的土家文化史

[复制链接]

督察勋章 - 督察勋章

 成长值: 34930

紫银v2_02紫金v1_01紫铜v3_01紫银v1_02紫铜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5绿银v3_04绿铜v3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哭嫁 一部遗留在酉阳桃花源的土家文化史
  “哎呀,妈呀,青草绿草花。哎呀,妈呀,女儿已长大。哎呀,妈呀,女儿要出嫁。哎呀,妈呀,我舍不得离开家……”这是曾经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村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哭嫁歌。千百年来,这首情感真挚、曲调婉转动人的哭嫁歌,在姑娘出嫁时唱起,唱者情真意切,撕心裂肺,听者无不动容、默默流泪。


  哭嫁,曾经是酉阳土家女子抗争封建礼教的产物。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元英宗(1321年)酉阳土司制度实行以前,酉阳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只要两情相悦,得到族中长辈认可后,便可订亲嫁娶。但随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实行,青年男女的自由婚姻被包办婚姻所替代。男女双方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土家姑娘的命运由此受人摆布。于是,土家新娘借出嫁之际,向亲人哭诉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助和悲哀,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唢呐一声泪一滴,扯娘罗裙扯爹衣。苦命女儿送上轿,亲生骨肉两离分……”就这样,无助的哭诉成为酉阳古老而特有的一种婚俗,成为土家族以歌舞祭奠亡灵,以哭泣庆祝出嫁的民族文化。因此,一首哭嫁歌,便是一部土家族的文化史。“养侬长大又陪妆,养女由来也自伤。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女儿一声娘。”清乾隆时期的土家诗人彭潭秋就曾这样记载土家姑娘的哭嫁:“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酉阳至今流传着“一首哭嫁歌,千年土家史”的说法。2014年2月,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功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2015年入选《重庆特色民俗地图》。


  哭嫁是因其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所以又称为“哭嫁歌”。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土家族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她们一边和家人置办嫁妆,一边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形式倾诉离别之情。


  哭嫁的内容丰富,歌词一般为七字句,押韵上口,句数多少不等。哭嫁既哭爹妈的养育之恩,也哭亲人的离别之情。既有对媒人的揶揄,也有对旧情的追忆,但多以鼓励、劝慰、祝福的话语为主。出嫁前夜是哭嫁的高潮,亲朋乡邻前来祝贺和哭别。


  这一天,新娘家要邀请九位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陪十姊妹”。新娘家要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姑娘坐上方,和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即将出嫁的姑娘、前来祝福的亲人就开始在房间哭嫁,哭嫁歌此起彼伏,一句句、一声声,字字深情,唱出对亲人的感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因而,哭嫁是土家民族情感的真情流露,是民族心理的真切反映,体现土家人民看重生离,乐事哀办,哀而不伤,乐观向上的态度,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绵泪如丝。”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早已成为历史。而在酉阳一些偏僻的土家山寨,姑娘出嫁的哭嫁习俗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今,哭嫁歌不是悲伤、不是哭诉,诉说的是喜悦,是幸福,是展示土家妇女的智慧、勤劳和善良,表达与亲人们不舍之情的一种仪式。在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在景区常态化开展的“听木叶情歌、看欢歌摆手、学西兰卡普、唱酉阳古歌、吼薅草锣鼓、品土家婚俗”等非遗展演和旅游活动中,体验“哭嫁”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遗韵。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9 09:39 , Processed in 1.661093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